论文结论怎么写?一些论文很好地组织了材料,也提出了问题,但是缺乏清楚的总结,这样等于没有充分挖掘好论文的价值。总结旨在说明观点,说明某章某节究竟证实了什么。如果希望论文有价值,希望所有证据发挥的作用都让人理解,就必须把它们点出来。
社会学论文的总结,要求运用专业概念对证据说明的问题进行定性和定位(类)。总结的时候可以问:
●论文最初提出的是什么问题?
●用怎样的结论去回答这些问题?
●论文的目标是什么?论文是否达到了这个目标?
●论文发现了什么?证明了什么?什么没有得到证明?
●和前人的相关知识比较,论文结论有什么相似或不同?
●造成上述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结论有什么价值、或者缺陷?
●如果阐述社会问题,论文提供的解决方案是什么?以前的方案有何不妥?
做好论点总结的基本功有两点:其一是概述共性,比较差异。
比较是研究者的惯常思维。事实上,无论讨论的论题是什么,无论明显还是潜在,研究必须在一系列比较中进行。研究可比较的范围很广,常见的有,将研究和前人的经验(已经提出的知识)进行比较,将研究者的意见和事实进行比较,将不同研究者的意见进行比较,将不同的论题进行比较,将不同的理论解释范式进行比较,将不同的资料进行比较,将历史和现今进行比较,将同一和差异进行比较,将延续和变化进行比较,将不同的原因进行比较,将不同的后果进行比较,将不同的要素进行比较,将不同的机制进行比较,等等。
比较的目标在于寻找:一致性和差异性;有或无,存在或不存在;延续或变化;已有知识(说明)的正确或错误;更重要的,是寻找相同或不同的解释机制。如果能够让论点总结沿着比较的思路进行,可能有助于总结的深入。
和比较有关的一种做法是对照,它的目标更为单一:寻找两个或多个事物的不同点:不同的存在方式,不同的特征,不同的理念、行动和后果等等。很多时候,学者将比较和对照一起进行,并特别重视对照事件的不同结果和起因。历史社会学经常要求思考不同社会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基本着眼点都是在进行比较和对照。
有一些对照不是在明处,而是在暗中进行的。研究者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往往隐含一些不自觉的、或不言自明的参照系。这些参照系起到和论题证据相对照的作用。比如,当人们讨论中国社会发展的时候,往往有发达社会、或发展中社会的参照系对照,当人们讨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各种问题时,往往有后发展和先发展社会不同城市化方式的参照。甚至,当人们谈论一个现象——比如产权界定的时候,往往隐含有“产权明晰的法治社会”这样一些参照系在里边。正是进行了这样的对比,才发生了“产权明确”的问题。所以,在研究中对照是常用的基本功,选择什么参照系,如同选择对照的标准,反映的是专业训练的功夫。
总结论点的第二个基本功是一般化。很多论文的资料不错,论点也有益,但就是在局部问题上打转,不能上升。这是进行一般化总结的功夫不够。一般化是把问题的结论上升,通常是联系到该领域的重大问题,或者使用抽象层级更高的概念,来概述发现。
这就需要运用抽象性更高的概念来工作。例如:
将结论进行一般化处理,要求作者在使用专业术语之外,还使用抽象层级更高的词汇,将一个具体问题的论证,在最后的总结阶段上升,和一般性表述联系起来。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证明,如果结论没有得到证明,试图用抽象性概括来增强它的力量,往往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