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文 > 散文 > 王充闾:烟花三月下溱潼
发布时间:2021-04-30
点击量:0
王充闾:烟花三月下溱潼
猴年暮春三月,也是烟花三月,我与林非、王充闾、刘宝柱三位先生同访溱潼。当天上午,主人安排游溱湖。湖面的风物,恕我就不作描绘了;读者这些年走南闯北,谁的心海没叠印十湾八湖,总之是偌大的一片水域,镶之以花草亭台,衬之以小艇轻舟。我们自谓年纪老大,不敢乘快艇兜风,挑的是一艘画舫,马达一响,宛似一辆水上公共汽车。导游是一位本地少女,腰细而面黑,有点类似印巴一带的棕色皮肤,她说都是湖风染的,才从中专毕业,来这湖上不到仨月,就已变得“远看一朵花,近看老姐姐”了。此处“老姐姐”的“姐”,她用的是方言,读如“假”。她说的不错,湖上有十来艘往来表演的篙船,篙手无论男女,无论长幼,都一律面似舞台上的包公,只少眉心那一弯月牙。画舫使人和湖面亲近,又和湖面疏远,坐在舱里,浪舔不到,风吹不到,日头也晒不到,但你却可从从容容、仔仔细细地为云看相,为水把脉。
溱湖要我把脉,首先是水质不错,望上去清冽可人,谁要是没带矿泉水,直接可以用手捧了喝。但,也还不是最好。何谓最好?在工业化、现代化浪潮的裹挟冲刷下,也许那渌渊镜净、一尘不染的好光景永难再现,只能留梦于《》中的涟漪,《楚辞》中的浪花。溱湖,你懂得我的悲凉么?你谅解我的煞风景么?其次,便数这眼前的篙船,这是会船节的余兴。岳阳有龙舟节,溱潼有会船节,这都是国家级的民俗活动。龙舟节纪念屈原沉江,那不该死的死了,他的死,尤其是他的歌哭,他的《离骚》,在人心引起骚动,人心就要起波澜,就要借不朽以实证不朽,讴歌不朽。会船节也有纪念,而且有多种版本,往往版本越多,越证明它的魅力四射,因魅力才众说纷纭,才引得好事者争相穿凿附会。关于会船节,导游介绍了数种不同的来历,我因为东想西想,心不在焉,仅仅听进去了一个:在忘记了具体年月的古代,在的第二天,溱潼百姓相约划着自家的小船,为四港八汊无主的孤坟添土洒饭,烧化纸钱。这个创意好,它显出了溱潼人的贤良和公德,难怪它能一传十、十传百地推而广之,难怪它能流传到今天,又光大发扬为全社会的牵挂和投入。
午后游溱潼古镇,我是来过一趟,在一月前的那场淅沥冷雨中,出游如同赴宴,在我,一向不关心厨师端上的是什么,而在乎今天与谁同桌,精神的因素显然大于物质,此番因系陪三位先生同游,心情愈加雀跃,又亦步亦趋地沿着前番的路线走了一遭:麻石老街、院士旧居、民俗风情馆,以及古茶古井、古槐古寺。叫我吃惊的,是我前番的“莅临”,已经被摄成图像,加以装潢,悬挂于一处景点。惭愧,经如此一炮制,我也就成了“到此一游”的名士。溱潼她沉默得太久了。溱潼她开放得太迟了。她就像锁闭在水网中的孤岛,在这大喧哗大造势的年代,终于也耐不住寂寞,渴望外界的足音。这不是错,社会毕竟是一个整体,你要与时俱进,就得敞开胸襟,迎接八面来风。瞧,我前番仅仅匆匆一过,就心照神交,转身便给她请来了三位朋友,两位擅长诗文,一位专攻书法,对于前者,我无意拿他俩与写出《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朱自清、俞平伯相比,对于后者,我也不当他是写出“一声肠断溱湖水,何事将归不问家”的高二适,何必那般俗气,那般功利,相识相知全凭灵犀一点,诸事不妨随缘。
身边备有相机,傻瓜型,一路张罗给三位先生立此存照。因为是大家,并不是任何场合都可让你摆弄的,整个过程,我只了两次。一次是在“花影清潭”,说白了就是有一个小院,院内有一株茶树,寿长逾千年,花开逾万朵,茶树旁又有一口古井,井壁青苔斑驳,井底水莹如镜,三位不仅在茶树前欣然留影,还分别弯腰探头,和幽幽的井水照了一个多情的面。你来照井,井也必定照你,你看到的是水中天,井留下的是身外身。另一次是在“绿院垂槐”:院是寺院,槐是官槐,院内曾创办过书院、义学,而后又设立小学,是古镇教育事业的滥觞,官槐不仅沐过宋朝的风,元代的雨,还系着天仙配的传说,据说当年七仙女下凡配董永为妻,就是它老人家做的媒。也许你还记得黄梅戏,树洞里飞出婉转缠绵的戏文:“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三位先生往槐树前一站,嘴里俱念念有词,是许愿吧,我不知他们默许的是什么,按动快门的刹那,眼睛一眨,仿佛镜头锁定的是三株大树,不,四株。绝非矫情,生活的原色,的底色,本该是这般浑然一碧,浓翠盈目。
次日上午,细雨方霏霏,我们参观了高二适纪念馆。高氏是那种生前看着不高、而死后愈仰愈高的学者、诗人兼书法家。他是溱潼的邻居,又是溱潼的女婿,关系自然非同寻常。高氏“独学自成”,没有背景,没有台阶,一介寒儒,好钻研而“不求人知”,()然而,骤然而起的一桩“兰亭公案”,却不由分说地把他推到前台,置于众目睽睽。话说1965年,值兰亭盛会召开之际,郭老沫若抛出《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指出享誉千古的《兰亭序》乃是赝品,为后世所依托。鉴于郭老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威望,黄钟一启,万籁噤声。当是之时,唯独高二适挺身而出,撰写《〈兰亭序〉真伪驳议》,与郭老据理力争。高二适的精湛见解,尤其是他的“一士谔谔”、不畏权贵的风骨,倾倒士林,“公案兰亭岂驳迟?高文一出万人知”。(苏渊雷诗)连毛泽东也被他的激情感染,毛曾为此事专门致信郭沫若,强调说:“笔墨官司,有比无好”。
纪念馆建在两水相交的半岛。雨中,城乡的背影若有若无。主人公的塑像在迎门而笑,绿树环拥,回廊的碑刻龙飞凤舞,展厅,半是书法,半是丹青。以为这就是全部了,谁知出得旧馆,又见新馆,博敞而宏丽,沿阶梯步上三楼的平台,脚下踩踏的是坚实,胸中翻滚的是浩叹。不要说唐代的边塞诗人高适———那位二适先生的本家兼同行———生前死后,从未拥有如许气派,就是当代的诸多硕儒宏彦,包括曾占了什么主席书记宝座,得了什么国内国外大奖的,也鲜能享受此等殊荣。这一切自然要归功于溱潼人的景仰,真想在楼头迎风长啸啊,高二适有幸结缘于溱潼,百载之下,果然“适吾所适”。
《人民日报》(2004年07月03日第八版)
王充闾:青天一缕霞
从小,我就喜欢凝望天空的云朵,正像清代诗人袁枚说的那样:“爱替青天管闲事,今朝几朵白云生?”
在久久的凝望中,我习惯把天上的云和地上的事,作类比式的联想。比如,在我读了萧红的作品,并对其有了更多的了解之后,就自然地把她和云,联系到一起了。
当我看到一小朵悬空不动的浮云,就会想到那个懂事很早的小女孩儿,没有,没有伙伴儿,每天孤寂地坐在祖父的后花园里。当看到一抹流云掉头不顾地疾驶着奔向远方,我又想到,那个青年女子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逃婚出走,开始了她痛苦、顽强的生涯。
有时,两片浮游的云朵亲昵地叠合在一起,而后又各不相干地飘走,我会想到两颗叛逆的灵魂——他们在乱世中偶然遇合,结伴跋涉,后来却分道扬镳,天各一方。当发现一缕云霞渐渐地融化在青空,慢慢消散时,我便抑制不住,痛惜那位多思的才女,一生颠沛流离,忧病相煎,最终香魂飘散。
呵!呼兰河,这是一条充溢着欢乐的河,也是一条流淌过血泪的河,它滋养的这片土地,正是萧红出生的地方。
当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萧红冲破了封建枷锁,离家出走,成为中国北方一位勇敢的娜拉。后来,她又结识了许多进步作家并受到了他们很深的影响。在从事文学创作伊始,萧红就向世人呈现出一个崭新的精神世界。4她用稚嫩的歌喉,唱出了时代的强音和民众的愿望。
当我踏进作家的故居,多少有些失望。寥寥几幅灰暗模糊的照片,一些主人生前用过的旧物,疏疏落落地摆在四五间房子里。更为遗憾的是,留下百万字的女作家,陈列室中竟没有她的一页手稿、一行手迹。转念一想,倒也不足为奇:这位叛逆的女儿,原本就不属于这个家。在她看来,这块土地在陷于敌手之前,“家”就已经化为乌有了。她像白云一样飘逝,她的家在天涯海角。
同那些跨越时代、照耀古今的文坛巨匠相比,萧红,更像是飘过天空的一缕云霞。与其隔着玻璃罩,去端详那些发黄的手稿,还不如透过窗户,去凝望天上的云彩呢!
这时,我想起她的挚友聂绀弩的:“何人绘得萧红影,望断青天一缕霞”!
王充闾:烟花三月下溱潼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标签:  王充闾  
相关文章
付费复制
付款成功后请在1小时之内完成复制
应付金额: 0 元
免费复制
1、微信搜索公众号“莲山资源”,点击此处复制
2、关注“莲山资源”公众号回复“验证码”获取
3、将得到的验证码输入下方输入框,确认即可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