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 > 高中 > 语文版高一语文第一单元《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1-08-31
点击量:0
语文版高一语文第一单元《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了解本篇消息报道与一般消息报道的不同。
二、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
三、了解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文是一则消息报道,发表于1958年8月31日《纽约时报》上。美国普利策奖主席、新闻学教授霍恩伯格说,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埃•姆•罗森塔尔的这篇《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二、简介普利策新闻奖
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自1917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分为14个新闻奖和7个艺术奖两类。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评选结果一般都在4月宣布,5月颁奖。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代表美国新闻界的最高成就。
该奖以约瑟夫•普利策的名字命名,他是美国著名的报纸编辑和经营者,先后买下了圣路易斯的《电讯报》和《纽约世界报》,并创立了编辑写作制——即记者采写的材料由编辑润色、整理、综合成稿件见报。这种写作规则,至今仍是整个新闻界的普遍原则。普利策对报纸的经营与编辑独树一帜,强调报纸发表新闻要真实和准确,文字要简洁和通俗,要花力气写好社论。普利策19XX年去世,为纪念他的贡献,人们于19XX年设立了普利策新闻奖。
三、初读课文,掌握下列词语
毛骨悚然(sǒng)和煦(xù)纳粹(cuì)
废墟(xū)不寒而栗(lì)思绪(xù)
踉跄(liàngqiàng)祈祷(dǎo)呆滞(zhì)嬉戏(xī)
四、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本文共17段,请同学大致复述课文内容。
参考:作者先写布热津卡现在“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样祥和的景象,又说这种景象“最令人毛骨悚然”;进而写到当年纳粹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暴行;游人在奥斯威辛集中营重温历史,参观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女囚绝育实验室、长廊上的照片、窒息室等;最后作者再次强调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2结合本文课后练习第一题,思考本文与一般的消息报道有什么不同。
一般说来,消息写作并不突出强调现场感和大段叙事,尤其不需要文学色彩的描写。比如本题所举的关于美国人口的调查消息,基本上就是消息的规范式样:有导语、主体部分、事件的结果,此外,无过多的文字加工,无修饰,更无描写。
而本文不仅有叙事,有描写,有几处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文采。比消息给读者的印象要形象、具体而且深刻。借助文采,兼取消息和通讯等新闻形式的各自优点,脉络清楚,没有枯燥感。
3这篇报道首尾都写到奥斯威辛一派和平景象,突出奥斯威辛没有新闻,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没有什么新闻”,其实是讲,这里的臭名昭著的纳粹行径,早已世人皆知,言外之意是这里从来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好事;但是,“没有什么新闻”,“我”还是要写,要继续对纳粹的历史罪行再次予以揭露,以让世人永远不忘!
4纳粹的集中营令人恐怖,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偏偏要描述布热津卡“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样祥和的景象?作者又为什么说这种景象“最令人毛骨悚然”? 在记者、在亲历过纳粹在这里暴虐地屠戮妇婴和无辜人民的恶行的人那里,文章开头描写的令人惬意的景象仍然是“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在奥斯威辛,在这块曾经血流成河的地方,尽管“太阳和煦、明亮”,但蒙在人们心头的阴霾,依旧难以清除!
5作者报道集中营,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与直接写展览本身相比,这样写所特有的表现力在哪里?
写参观者的表现是侧面描写,它对写奥斯威辛的状况有衬托作用。毫无疑问,奥斯威辛集中营,在许多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的心中,就是“恐怖”的代名词了。无需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粘满无辜者鲜血的刑具怎样令人望而战栗,单是参观者所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的精神震撼了!
五、教师总结
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距离我们已经很远了。现在,我们正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让战争的阴霾再次笼罩在我们头上。
“想到的”还是“看到的”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启示
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大门
我在讲述语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一册课文《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时,学生在课上提出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作者在写所见到的成千上万张照片时,为什么特别强调那个年轻、可爱、微笑的姑娘?”本着新课改的精神,我请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1说:“年轻、可爱、微笑的姑娘的无端被杀,更反衬了法西斯分子的残忍。”
生2说:“俗话说:‘出手不打笑脸人。’法西斯的这种暴行,更证明了他们的无人性,他们是一群疯子。”
生3说:“从写作的角度来说,这是在面的概括后的点的强化。”
如此回答,反映了学生准确的理解能力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说‘在奥斯威辛,没有地方可以祈祷。’?”
生1说:“奥斯威辛是一座人间地狱,这里没有上帝。”
生2说:“在如此地狱,上帝既无立足之地,也无能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囚房为力。”
生3说:“在种族被灭绝的地方,不仅人性被灭绝,文化、信仰也被灭绝了。”
这三个答案渐进延伸,愈进愈深刻。真令我有些不敢相信。
第三个问题:“作者所写,是作者亲眼所见
还是作者想出来的?”
这个问题涉及到我因尚未找到切入口而在前两篇课文中有意回避、但是对于本单元而言又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新闻与文学作品的区别。现在学生思考的触角已经探入这个区域,我不能回避。有上面两个问题圆满解决的鼓舞,我决定把这个问题也交给学生——也许他们能帮助我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自由讨论五分钟后,我请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开始阐述所持观点的依据。
生1说:“XX年过去了,还会有尸体堆放不腐烂吗?”——想到的
生2说:“头发、小鞋因为数量多,不会那么快腐烂。”——看到的
生3说:“‘重新修复的毒气室’,‘废墟上长满了雏菊’”——想到的
生4说:“一条长廊,一排排面孔从墙上死盯着你。”——看到的
生5说:“他看到好多木箱”——看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的部分幸存者
生7说“木箱里要塞进5到10名女囚,难道木箱里还会有女囚吗?”——想到的
思考着学生的发言,我既为他们能基于文本进行探究而高兴,又为他们忽略课后的相关信息而不安。“请同学们注意文后的‘相关链接’。”我忍不住提示他们。 生6说:“从‘相关链接’上我们知道‘1947年7月,奥斯威辛集中营旧址被辟为揭露纳粹战争罪行的博物馆’,这告诉我们作者所写确系作者直接或间接的所见所闻。”
“你所说的‘间接的所见所闻’是什么意思?小说不也是可以写间接所见所闻吗?”我灵机一动,继续问。
生6说:“我所说的‘间接的所见所闻’是指作者听导游所说和博物馆所记的人或事。”“导游所说是真是假?博物馆呢?”似乎看到一线曙光的我连忙追问。
生7说:“导游所说、博物馆所记都是真的,有历史记载为证。”
“那小说呢?”我意犹未尽地问。
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之后,一名幸存者在整理死难者的眼镜
“小说可以虚构。”一群学生回答说。到此,本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这是学生帮我完成的,或者说是师生共同解决的。
上述三个问题及解决情况是我始料未及的,但这一过程又令我欣喜。因为我从中看到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智慧。
教后反思,感慨有三:第一,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智慧不可小视,学生同教师一样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大有挖掘的空间。第二,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自主阅读中产生的个性问题,不能仅看结果,更要注意思维的过程;察微知著,因势利导。第三,教师要正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要勇于与学生一起成长。
语文版高一语文第一单元《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标签:  语文  
相关文章
付费复制
付款成功后请在1小时之内完成复制
应付金额: 309 元
免费复制
1、微信搜索公众号“莲山资源”,点击此处复制
2、关注“莲山资源”公众号回复“验证码”获取
3、将得到的验证码输入下方输入框,确认即可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