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页

  • 发布时间:2021-12-14

  • 点击量:1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19.《怀疑与学问》教案

  教材解读:《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议论文,议论了怎样做学问的问题。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第3—5段先从消极面作论证,第6段再从积极方面作论证。文章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的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作了全面而精当的阐释。学习这篇课文,主要学习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方法和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的过程;掌握本文朴实、简洁、准确的语言;在理顺论证思路的基础上,为学习议论文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4.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5.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的过程,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

  学习本文通过事例、

  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的过程,

  学习这些论

  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难点: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法与学法:

  教法: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同桌之间相互讨论,通过生教生的方法,解决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学法:圈点标注读书法。引导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领下读书,并在读书过程中圈点标注关键语句,以帮助自己理解课文的论证思路和主要论证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包含作者信息、背景资料、字词信息、问题探究、图片信息等内容的PPT课件及课堂练习PPT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能够列举自己学习生活中通过怀疑获得学问的事例。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2.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3.理解论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导入新课

  (举例导入)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和学问以及创造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故事导入)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的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设计意图】举例导入是教师列举因怀疑而获得成功的科学家的例子,然后引出本文的作者和课题,学生会因事例而感兴趣。故事导入是借助作者幼年读书的事例,增加学生对本文论述问题的兴趣,进而很好地研读文本。

  第二阶段:预习交流,学情诊断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并注意相关字形。

  程颐(yí) 譬如(pì) 腐草为萤(yíng)

  虚妄(wàng) 盲从(máng)停滞(zhì)

  2.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辨伪去妄: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二)了解背景

  交流课下搜集的顾颉刚的有关信息及写作背景资料,小组内交流,互相补充,然后班内展示。(最后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出相关内容。)

  1.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2.背景资料。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卷三。《宝树园文存》分为“学术编”“教育编”“边疆与民族编”“文化编”“政治及其他编”五编。顾颉刚一生所写文章,除收入《顾颉刚古史论文集》《顾颉刚民俗论文集》以外者,均收入此文存。宝树园原系顾氏先祖所建花园,先生苏州故居即建于此园旧址,故以名集。

  (三)预习质疑

  组内交流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不能解决的提交到全班共同探究。 (较难的可以在合作探究环节解决。)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检验学生对字词、作者、写作背景等内容的课前预习情况。通过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能更好地掌握学情,为下面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做好铺垫。

  第三阶段: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从中心论点入手。层层理读,理清作者论述的思路。

  1.文章提出了什么论点?

  明确:治学必须有怀疑的精神。

  2.为了论证这一论点,作者提出了几个分论点?

  明确:两个:

  (1)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2)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两个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递进。

  (二)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理清课文的思路后,为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全文共6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的精神。

  第二部分(第3—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即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3、4段):论述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二层(第5段):论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第6段):论证第二个分论点,即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由浅入深的问题引领,逐步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划分清楚结构层次,把握作者主要的论述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四阶段:质疑交流,合作探究(以同桌为单位,结成学习师友小组,围绕着如下问题,对每一部分进行研究学习。“师”可以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友”听,指导“友”理解每一部分的论证内容。)

  (一)第1、2段

  1.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可以说本文的总论点是“治学必须有怀疑的精神”。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种写法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强。

  (二)第3段

  1.怎样理解这一段话中四句话之间的层次关系?

  明确:因果关系:因为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②而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所以④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

  2.第3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明确: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证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是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3.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明确: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作用: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而对于此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了这个问题。二、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述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三、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对于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述,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三)第4段

  1.第4段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了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本段的中心在哪层?为什么?

  明确:本段的中心在第三层。第一层提出文章的总论点:“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是举例说明在做学问中如何以怀疑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则是在第二层说明的基础上作出结论,指出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在于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本文是在提出总论点后设立分论点加以论证的。第4段以一个方面论证总论点,阐释为什么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这是第一个分论点的内容,本段第三层说的就是这个内容。

  (四)第5段

  1.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明确:(1)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去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则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2)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2.本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明确:本段用了对比论证(“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引用论证(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五)第6段本段包含几层意思?彼此如何联系?

  明确:本段包含四层意思:

  (1)首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对于别人的话……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讲道理论证论点。先从反面阐明:“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再从正面阐明:“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3)(“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举实例论证论点。这一层分两小层:第一小层是“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这一小层以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向塾师发问的事例为证;第二小层概括指出“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4)(“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归纳总结,照应论点。先从正面作结:“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设计意图】以同桌之间“师友合作”的形式,通过问题引领,指导学生“兵教兵”,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并且引导学生增强教好“学生”的责任感,培养 学生讲述和理顺课文的能力。

  第五阶段:检测小结

  1.根据拼音写汉字。

  biàn(    )别虚wàng(    )停zhì(  )

  2.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下面两句话的意思。

  (1)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是(  )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A.思索 怀疑 辨别  B.辨别 思索 怀疑

  C.怀疑 辨别 思索D.怀疑 思索 辨别

  4.选出从反面论述的一项()

  A.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B.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

  C.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D.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检测小结答案:

  1.辨妄 滞

  2.(1)这句话是说,在学习的时候,对于应该怀疑的地方而不怀疑,就等于没有学;学习必须要有怀疑的精神。(2)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3.D【解析】此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要结合原文,推论出三个词语前后思考的逻辑顺序。

  4.A【解析】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理解。A项是从不具有怀疑精神的角度论述的,所以是反面论述。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19.《怀疑与学问》教案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相关标签:  部编版    语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2298946647

相关文章

付费复制

付款成功后请在1小时之内完成复制

应付金额: 300


免费复制

1、微信搜索公众号“莲山资源”,点击此处复制

2、关注“莲山资源”公众号回复“验证码”获取

3、将得到的验证码输入下方输入框,确认即可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