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2课:离骚(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标

  1、了解“楚辞”及有关屈原和楚辞的⽂学知识。

  2、疏通⽣字、词,培养学⽣阅读古诗⽂的能⼒。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4、学习屈原忧国忧民、献⾝理想的爱国情感,树⽴正确的⼈⽣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1、⽐喻、对偶。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教学思路

  介绍背景引起兴趣,朗读帮助理解,领会情感,讨论明确问题,再练习以深化。

  教学⽅法

  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导⼊

  1、学⽣谈谈屈原:“我”知道的屈原屈原与溆浦

  2、利⽤多媒体展⽰⼏组屈原的图⽚

  3、、介绍作者及背景

  ⼆、屈原⽣平

  1、屈原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他出⾝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死,以⽰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节选)。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缘关系的还是在南⽅⼟⽣⼟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的⼀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代⽂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产⽣了⼀些楚辞作家:宋⽟、唐勒、景差等⼈。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的艺术⼿段、浓郁的抒怀风格,⽆不带有鲜明的楚⽂化⾊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巧,以⼤量的“兮”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化交相辉映的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离骚”的含义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多各从其⼀说。近世学者,则有⼈据《⼤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因⽽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三、诵读课⽂

  1.放录⾳,学⽣听,正字正⾳。

  修姱( ) 鞿( )羁謇( )朝谇( ) 蕙( )纕( )

  揽茝( ) 谣诼( ) 忳( )郁⾢佗( )傺( )

  溘( )死鸷( )鸟⽅圜( ) 攘( )诟( )

  延伫( ) 芰( )荷岌岌( )

  2、第⼆遍,学⽣跟读,注意朗读节奏。

  ⽼师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般是三、四个节拍,随⽂切分。

  (2)“兮”字是语⽓助词,读时应拉长语⽓。

  3、学⽣齐读,注意节奏和语⽓,体会思想感情。

  四、整体把握课⽂

  1、要求学⽣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的句⼦,注意⽣字、⽣词及常⽤字、词的特殊⽤法。

  2、要求学⽣以四⼈为⼀⼩组,讨论课⽂内容,梳理课⽂思路。

  明确:四句为⼀节,全⽂共13节。

  1-7节作者⾃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不愿同流合污。

  8-13节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理想的爱国感情。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第⼀部分。

  2、

  第⼆课时

  ⼀、复习导⼊

  1、检查练习

  表现屈原⾼尚品质和爱国情怀诗句:

  刚正不阿,⼀⾝正⽓:伏清⽩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洁⾝⾃好,⾃我完善:民⽣各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坚持真理,献⾝理想:亦余⼼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明确:⼩⼈投机(“众⼥”“谣诼”);君王“不察”,⾃⼰不愿同流合污。

  ③、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亦余⼼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洁⾏的⾼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暗势⼒做了⽆情的揭露和斥责。

  2、第⼆部分(8--13)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理想的爱国感情。

  ⑻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啊,我久久伫⽴⽽想返回。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迷之未远。

  转过我的车马返回原路,要趁着这迷途未远赶快罢休。

  ⑼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息。

  把马辔解了,让它在兰皋逍遥,在椒丘上驰驱,暂时休息。

  进不⼊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我不想再上前者以遭受祸殃,我要退回故乡修理我的旧⾐。

  ⑽制芰荷以为⾐兮,集芙蓉以为裳。

  我要把碧绿的荷叶裁成上衫,把洁⽩的荷花缀成下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没⼈知道我也就罢了,只要我的内⼼是真正地芬芳。

  ⑾⾼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要把头上的冠戴加得⾼⽽⼜⾼,要把项下的环佩增得长⽽⼜长。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芳⾹和污垢纵使会被⼈混淆呀,只我这清⽩的精神是丝毫⽆恙。

  ⑿忽反顾以游⽬兮,将往观乎四荒。

  我忽然⼜回过头来放开眼界,打算往东西南北去四处观光。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我的花环是参差⽽⼜多趣呀,馥郁的花⽓啊会向四⽅远飏。

  ⒀民⽣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世上的⼈们任凭他各有所好,⽽我的习惯是专于爱好修洁。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之可惩?

  就把我车裂了我也不肯变更,难道我的⼼怕受⼈威胁?

  三、⼩结课⽂内容

  结构图:

  前政治理想:哀民⽣、遵规矩、施美政

  七政治遭遇:灵修不察、众⼥嫉余、时俗⼯巧

  节⼼志:屈⼼抑志、九死未悔

  后退隐的闪念:回车复路、退修初服

  六节爱国决⼼:好修为常、体解未变

  四、布置作业

  (1)区别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义和⽤法。

  之哀民⽣之多艰

  ⾼余冠之岌岌兮

  固固前圣之所厚

  ⾃前世⽽固然

  以长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

  竞周容以为度

  虽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虽九死其尤未悔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2)指出下列句⼦的句式特点。

  不吾知其亦已兮

  长余佩之陆离

  第三课时

  ⼀、检查作业

  之哀民⽣之多艰之:主谓之间,助词,取消句⼦独⽴性,不译。

  ⾼余冠之岌岌兮之: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固固前圣之所厚固:本来。

  ⾃前世⽽固然固:原来

  以长太息以掩涕兮以:

  既替余以蕙纕兮以:因为

  竞周容以为度以(之)为,把……作为

  虽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虽:虽然

  虽九死其尤未悔虽:即使,纵使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虽:即使

  (2)指出下列句⼦的句式特点。

  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

  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

  ⼆、重点语句赏析

  ①第1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替。

  前两句发感慨,同情⼈民⽣活的艰难。“民⽣”也可理解为“⼈⽣”,即⾃叹⼈⽣多艰。这两句承上启下。后两句极写不为楚君所容。为什么“朝谇⽽⼣替呢”?

  原因是以下⼏个:

  A.“既替余以蕙纕兮,⼜申之以揽茝”。

  B.灵修浩荡,“终不察夫民⼼”。

  C.“众⼥嫉余之娥眉,谣诼谓余以善淫”。

  D.“固时俗之⼯巧”“背绳墨以追曲”。

  ⽽⾃⼰的态度是“亦余⼼之所善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不群,“异道”难以相安,宁肯“伏清⽩以死直”“固前圣之所厚”。

  从⽽揭⽰⾃⼰的情怀,表达“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②第⼆节:亦余⼼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条铁⾻铮铮的汉⼦。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耻⼩⼈对他的恶毒诬蔑,⼀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会⼜说他⾯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这群⼈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混淆⿊⽩,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屈原下决⼼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前世⽽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法改变,这就像⽅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样。在这⾥,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的选择。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于《离骚》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诗句是后⼈引以⾃勉和共勉最多的句⼦。

  ③赏析第三节: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众⼥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

  这⼏句诗使抒情主⼈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的⾃我形象出现外,⼜常幻化为,⼀个美丽⽽遭逢不幸的⼥⼦。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芳洁的东西修饰⾃⼰,还亲⼿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起初与丈夫(“灵修”有时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后来却受到众⼥的嫉妒和谗毁,终于被抛弃。这⼀条“美⼈⾹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的政治抒情叠合在⼀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④赏析第⼗三节:民⽣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之可惩。

  这⼏句诗所表现出的诗⼈⾃知之明、⾃谋之熟、⾃勉之严、⾃决之勇,令⼈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争,他不仅⼜回到了“亦余⼼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通过这⼀段情感的抒发,诗⼈将构成⾃⼰⼼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 ——理想与现实的对⽴、进取与退隐的对⽴,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四、语⾔特⾊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等⼿法,使语⾔⽣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

  ⾸先,⼤量运⽤了⽐喻象征的⼿法。如:①既替余以蕙纕兮,⼜申之以揽茝。(“蕙纕”“揽茝” ⽐喻⾃⼰的美德)②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众⼥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灵修”,神圣,喻指君王。“众⼥”喻指许多⼩⼈。“蛾眉” 喻指⾼尚德⾏)③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绳墨” 喻指准绳、准则)④鸷鸟之不群兮,⾃前世⽽固然。何⽅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相安?(鸷鸟不群,⽅圜不能相合,⽐喻君⼦不能与⼩⼈同流合污)⑤进不⼊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初服”⽐喻原先的志向)⑥制芰荷以为⾐兮,集芙蓉以为裳。(“制芰荷”、“集芙蓉”⽐喻⾃⼰要保持芳洁与美好 )

  其次,运⽤了对偶的修辞⼿法,如“屈⼼⽽抑志兮,忍尤⽽攘诟” “制芰荷以为⾐兮,集芙蓉以为裳”“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与唐宋律诗对仗⽆异。

  再次,全诗以四句为⼀节,每节中⼜由两个⽤“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五、抒情主⼈公形象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的抒情主⼈公形象。⾸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字,⼈们也可以⼀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他是⼀位进步的政治改⾰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第⼆,他主张美政,重视⼈民的利益和⼈民的作⽤(“哀民⽣之多艰”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数仁⼈志⼠以品格与⾏为的⽰范,也给了他们以⼒量。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课⽂。

  2、查找屈原所处时代的相关资料,分析屈原之死的社会原因和个⼈原因。

  请⼤家写⼀篇700字以上的论⽂,阐明⾃⼰的观点。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1-2课:离骚(节选)教学设计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相关标签:  部编版    语文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openresty

相关文章

付费复制

付款成功后请在1小时之内完成复制

应付金额: 300


免费复制

1、微信搜索公众号“莲山资源”,点击此处复制

2、关注“莲山资源”公众号回复“验证码”获取

3、将得到的验证码输入下方输入框,确认即可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