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 > 高中 > 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2-4课:致云雀教案统编版
发布时间:2022-04-27
点击量:1
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2-4课:致云雀教案统编版
教学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赏析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
3.学习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表现诗歌主旨的写作方法。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诗歌重点词语、句子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意象的特点,把握云雀的象征意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文中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了解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诗人对光明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云雀的特点及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领会文章主旨。
难点:通过鉴赏“云雀“这一形象,感悟整首诗歌所要表达的精神理想。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相信这句话大家都不陌生,这句话出自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这句诗给了处在寒冬的人一个美好的希望,尽管现在是寒气棱冽、寒风萧瑟的冬天,但冬天过去了,春天就会到来,到时大地复苏、春风和煦、春光明媚,充满了阳光与希望。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雪莱的另外一首诗歌《致云雀》。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1820年夏天的一个黄昏,雪莱在郊外散步是听到云雀的叫声有感而作。在雪莱创作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笼罩着整个英国社会,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严重的经济危机等使得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完全得不到保障,所以在这首诗中,雪莱也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不朽杰作之一。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生动地描绘云雀的同时,以饱满的激情写出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好理想和艺术追求。
三、作者介绍
雪菜(1792-1822),英国诗人。出生在一个古老而保守的贵族家庭。少年时在皇家的伊顿公学就读。1810年入牛津大学学习,开始踏上其追求民主自由的道路。1811年,诗人因为写作哲学论文推理上帝的不存在,宣传无神论思想,被学校开除。1818年迁居意大利,与拜伦成为好友。代表作有《西风颂》《致云雀》等。
四、题目解读
云雀是一种鸟,叫声清脆。
雪莱诗中这一云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载体。
五、层次结构
全文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七节):诗人称云雀是“欢乐的精灵”,是对云雀作出总的评价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八至第九节):诗人借助云雀歌声宣扬了的神圣使命:“唤醒同情”。
第三部分(第十至第十二节):诗人通过对比对云雀歌声的优美品质作出判断:明朗、清新、欢悦。
第四部分(第十三节到第十五节):探讨美的根源,呼应第一节的“欢乐的精灵”。
第五部分(第十六节到第十七节):诗人解读能够始终乐观豁达的重要原因。
第六部分(第十八节到第二十一节):诗人歌颂自然以反衬人类社会的丑恶的一面和人的不幸。
六、全文分析
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的精神。
2.诗歌中的“云雀”有什么特点?如何理解“云雀”这一形象?
明确:
诗中云雀这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云雀的振翅高飞,体现了诗人的执着奋进、愤世嫉俗的态度。云雀的隐形不漏、播撒歌声,体现了诗人不求名利。
云雀代表了光明、欢乐、自由、对生活充满的热爱。这一意象是诗人理想化中的自己,展示出浪漫主义时代的理想形象。诗人通过云雀这一意象,表达自己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的情感。
3.《致云雀》中,诗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明确:
①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
②诗人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的手法,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轻云、星星、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③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霖洒落的声息、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的巨大力量。诗歌最后将凡人和云雀对比,我们渴求虚无之物,被现实束缚,但是云雀已超越一切。因此,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永远被外物所累,永远不可能超过云雀。
4.如何理解“晶莹闪烁的草地、春霖洒落时的声息、雨后苏醒的花蕾”这三个形象?
明确:
这三个形象带出三个概括性强而准确的形容词:明朗、欢悦、清新,在更高层次上对云雀的歌声作出评价,突出了各省的音乐之美。
5.“向上,再向高处飞翔”是《致云雀》第2节中的诗句,如何理解?
明确:
“向上,再向高处飞翔”完全展现了云雀的习性,性喜高飞。这句话还表达了作者认为云雀不留恋地面,而且蔑视地面。
6.《致云雀》第4节中说“淡淡的紫色黄昏”,有什么作用?
明确:
“淡淡的紫色黄昏”象征快要看到光明之前的黑夜。用这样的环境描写反衬云雀不畏惧黑夜的精神。
7.如何理解第20节“熟知的欢欣”的含义?
明确:
云雀所熟知的欢欣,就是和美好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对于同类真挚又强烈的爱联系在一起的欢欣。
七、中心思想
《致云雀》一诗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的精神。
八、写作特点
1.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
2.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手法,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霖洒落的声息、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九、补充资料
浪漫主义手法
浪漫主义着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来表现客观现实,抒发作者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来塑造形象。比如《致云雀》一诗中,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的情感。
十、总结全文
《致云雀》全诗无一处不写云雀,同时,无一处不有雪莱的自我,是诗人理想化的自我写照。如布朗兑斯所说,雪莱的自我大到足以拥抱全宇宙。
雪莱说:“一切崇高的诗都是无限的,它好像第一颗橡实,潜藏着所有橡树。我们固然可以拉开一层层的罩纱,可是潜藏在意义深处的赤裸的美却从不曾完全被揭露过。”《致云雀》正是这样一首崇高的诗,理解《致云雀》可以成为理解雪莱其人其诗的一把金钥匙。
布置作业
选读雪莱的一首诗,进行鉴赏分析。
课后训练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里巧夺天工的自然美景闻名天下,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B.持续多日的强降雨导致部分地区山洪暴发,农田被淹,房屋倒塌,灾情扣人心弦,相关部门正全力以赴组织救灾。
C.两位多年未见的战友在火车上意外相逢,他们一见如故,回忆起一同出生入死的战斗经历,不禁感慨万千。
D.没有强大的创新设计、生产制造能力,国家实力的提升就无从谈起,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诗使万物变得可爱
雪莱
诗的确是神圣之物。它既是知识的圆心,同时又是知识的圆周。它包含了所有的科学都要涉及的东西,是一切其他思想体系之根和花朵。 倘若没有诗,那么什么能成为我们尘世的安慰, 什么又是我们对天国的希冀呢?诗不是推理,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个人不能说“我要写诗”,即使最伟大的诗人也不能这样说。
创作状态中心灵的力量是内发的,而我们天賦无法预见它的来去行踪。即使这种力量能长久保持它原有的纯洁和力度,谁也无法预测它的结果将如何伟大。然而创作一旦开始,灵感亦渐消失;因而,留在这个世界的最值得夸耀的诗篇,可能只是诗人最初构想的一个淡淡的影子。 有人声称最优美的诗篇产生于勤奋和学习,我愿求助于当今最伟大的诗人对这一点做出评判。创作上的埋头苦干以及作品的精雕细刻,一向为评论家所称道,然而,我们这样的理解更为正确:这不过是提醒作家注意灵感袭来的瞬间,在没有灵感之时,作家就得用这种传统、常规的手法对灵感的空白进行补缀,这是人的诗歌天賦本身的局限所造成的一种必然。弥尔顿在分段创作《失乐园》之前,早已有了作品的整体构思,这一点,我们有诗人本人的话语为证,因为他曾说繆斯【注】已向他“口述”了这首“未曾预想的诗歌”。
诗是最快乐、最美好的心灵在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刻留下的记录。每个人都能感到自己的心中常有转瞬即逝的思想、感情的造访,它们总是不期而至又不辞而别,然而总是无以言喻地使我们的心头升腾起快乐与庄严。在它们的消逝带来的遗憾和惆怅中,我们依然能感到快乐,这快乐已融入了我们的本质中。繆斯的到来,仿佛一个更为神圣的天性渗透到我们自身的天性中,只是它的脚步好似一阵掠过海面的风,当波浪平静之后,它也消失了踪影,只剩下层层细沙铺满寂静的海滩。这一切以及类似的情景,只有情感特别细腻、想象力特别丰富的人才能体味到。处于这种状态下,人的心境容不得任何一种低级粗俗的欲望。在本质上,美德、爱情、友谊、爱国主义等炽热的感情正是与这些快乐的感情相连的,只要这些感情存在,自我就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诗人不仅是感情细腻的精灵.而且能够体味到这一切,他们还要饱蘸这来自天国的瞬息即逝的颜色来渲染他们所体味的一切。一个单词,一个笔触,在写景或抒情中都会扣向人们沉醉中的心弦,从而在那些曾体验过这些情感的人们当中,唤醒那沉睡的、冰冷的、埋葬了的往昔的意境。就这样,诗能使世间一切最美好的事物得到永生。它捕捉到飘入人生阴影中的转眼即逝的幻象,用语言或形式来点缀它们,然后.把它们送往人间,给人类带去快乐的喜讯。诗使万物变得可爱。它使美的东西锦上添花,使畸形的东西变得美丽;它使狂喜与恐惧、悲伤与快乐、永恒与变幻缔结姻缘;在它柔和的压力下,势不两立的事物变得彼此相容。在它的光芒照耀下,每一种形态的生活都获得一种神奇的同感,变成了它所呼出的灵气的化身。它揭开了世界平淡无奇的面纱,露出赤裸的酣眠的美,这美就是世界一切形象的精神。
(选自《西方文论选》,有删改)
【注】缪斯:希腊神话中九位文艺女神的总称,文中代指灵感。
2.作者为什么说诗是“神圣之物”?请根据第一段文字简述其理由。
3.简要分析文章第二段的论述层次。
4.诗在哪些方面有使万物变得可爱的功能?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巧夺天工”指人的技艺巧妙,A项中用来形容自然美景显然不恰当;“扣人心弦”强调的是打动人心的议论或表演,B项中用来形容灾情,对象不当,感情色彩也不当;“一见如故”的适用对象是陌生人,C项中用来形容老朋友,属于望文生义,也可以理解为使用对象不当。
2.答案:诗既是知识的核心,又覆盖所有科学领域和思想体系;诗给尘世的人们带来慰藉和希望;诗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答案:首先,阐述灵感的特点:难把握而易消失,只给诗人留下影子。其次,分析勤奋和学习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补缀灵感的空白;最后,以弥尔顿创作《失乐园》为例,证明自己上述的观点。
4.答案:审美功能:能提高所有事物的审美价值。记忆功能:记录快乐美好的心灵,唤醒美好回忆。愉悦功能:使人类快乐、精神和谐。升华人生的功能:使人高尚,使生活神奇而有灵气。
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2-4课:致云雀教案统编版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标签:  语文  
相关文章
付费复制
付款成功后请在1小时之内完成复制
应付金额: 300 元
免费复制
1、微信搜索公众号“莲山资源”,点击此处复制
2、关注“莲山资源”公众号回复“验证码”获取
3、将得到的验证码输入下方输入框,确认即可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