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页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一单元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第2课的内容。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曾吸纳了不少异国他邦的文化,在与外来文化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升华。在吸纳外来文化的同事,中华文化也源源不断地向外进行着辐射和传播。理解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华文化对韩国、朝鲜、日本及欧洲等国的影响;

  2.感悟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3.理解在交流与碰撞中,中华文化也吸收融合了异国他邦文化的优秀成分,实现了文化的近代化转型。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辩证认识中外文化交流的两面性。

  时空观念:立足于时空观念,分析不同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征和影响。

  史料实证:通过史料实证,探究中外文化交流的历程。

  历史解释:明确中外文化交流产生的重大影响。

  家国情怀:通过梳理中外文化交流互动的发展历程,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特征。

  教学难点

  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进程的意义。

  教学方法

  本课以讲授法为主,结合讨论法、探究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制作课件;

  2.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教师PPT播放《诗经》书影。

  中国哲学家冯友兰曾经说:在世界上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其他古国,现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国还继续存在,不但继续存在,而且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我要把这个特点发扬起来。”现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源头和内在动力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滋养,成为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源头活水。

  二、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中华文化在漫长发展过程中,层吸纳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

  1.佛教的中国之旅

  ①佛教传入中国的历程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是公元前6至5世纪时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佛教徒后来尊称悉达多·乔答摩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到公元前3世纪,在阿育王的扶植下,佛教开始广为传播。其后不久,西域诸国就有不少皈依佛教的。

  佛教正式传入我国,正是经过西域这条路线,而时间则要晚一些。

  汉武帝派张骞通使西域,见到过关于佛教的活动。西汉末年哀帝时,西域佛教国大月氏派使臣伊存到汉朝来通音问,他曾向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浮屠,或译浮屠、佛陀,都是“佛”的音译这是佛教思想开始传入我国的正式记录。但当时还没有宗教性活动。到东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楚王刘英刘秀的儿子曾为“浮屠”斋戒祭祀,供养“伊蒲塞”佛教信徒和“桑门”一译“沙门”即和尚,受到汉明帝的褒奖。这是封建政权和统治集团正式承认佛教地位的明确记载。永平十年,汉朝派使臣蔡忄音到大月氏,邀请天竺“沙门”摄摩腾和竺法兰二人,以自马驮载佛经及释迦像,到达东汉都城洛阳。东汉政府为此专门修建了一座白马寺。现在洛阳东郊的白马寺,已经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之一。这些都说明东汉初年佛教已正式传入中国。

  东汉时期,人们对佛教还没有多少认识,当时只是当做神仙方术家宣传的一种道术来信奉,而且信奉的人不多,影响甚小。

  到了魏晋,尤其是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很大发展。天竺的各种佛教流派,大都已传人中国。佛教典籍,也被大量翻译过来。仅魏晋时期即先后译经702部,1493卷。南北各地广修佛寺,佛教信徒人数大增。南朝梁武帝时,仅建康一地就有寺院500多所,僧尼10多万人。北朝的北魏末年,全境所建寺庙,竟达3万多所,从人数说“略而计之,僧尼大众,二百万矣。”南北朝佛教的空前兴旺景象,于此可见一斑。

  魏晋南北朝佛教的兴盛,确实与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分不开,如北朝前秦的苻坚,后秦的婉兴,北魏的文成帝,南朝的宋明帝、梁武帝、陈后主等,莫不崇敬佛法,尊礼高僧,对于佛教,从政治上保护,从经济上支持。南齐宰相竟陵王萧子良,为僧众设斋,亲自给他们端水送饭。梁武帝时定佛教为国教。他本人几次到同泰寺舍身去做“寺奴”。然后每次又由群臣筹集一万万钱或两万万钱的巨款把他赎回来。他们这些行动,抬高了佛教的地位。

  在封建统治者的扶植下,佛教的影响空前扩大,其政治势力和经

  济力量也就随着增长起来。寺院力量的壮大,既是佛教空前发展的产

  物,也反过来为佛教的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②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有着很大的影响。也很大程度的改变了中国的很多方面。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首先,我们要知道,佛教的传入,把一些西方的建筑艺术给带进了中国,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由希腊式雕塑的开端。

  其次是文字,中国现在很多的文字的意思其实都是佛教里面的解释,就比如这个“缘“字,之前就只有边缘的意思。传入后,就多了很多意思,比如有:般若,大千世界,心心相印,作业,真实,世界,自由,慈悲等等。可以说让中国出现了大量的复合词。而近代的梁启超就统计过,中国有多达三万五千个字都是由佛教传入的。

  而像这些,无常文化,理学思想的发展,性灵文化等等这些都是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的传入使得这些才能够出现。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中国历史上会少很多艺术作品。而这些的出现也使我们的思想得到极大的提升。

  对于中国思想宗教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中国文化缺少底层人思想的启蒙,中国自己儒家思想对于中高层知识分子有着吸引力,而对于底层人民,只有延续着宗教文化,对于个人的思想启蒙,没有展开,而佛教的传入,可以说是补全了这一方面的空白。

  消极方面: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小结:

  时间历程

  两汉之际  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  兴盛融合

  隋唐  中国化

  宋明  由盛转衰中华文化一部分

  2.来华传教士

  明末,来华耶稣会士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等人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渐渐突破“天朝上国”的自大心理,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译著相继介绍到中国。17世纪,清政府采用太阳历,任命传教士汤若望、南怀仁等主持钬天监工作,并招揽擅长天文、光学、医学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材料:明末清初,一批来华耶穌会会士由于精通中国文化而获得

  高官的赏识,其中最有名的是利玛窦,他们脱下僧袍,换上了儒服通过与儒家学者们谈天、辨论,用三棱镜、自鸣钟和地理知识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汤若望精通夭文,后来他在满清官廷担任过钦天监监正的职务。耶稣会会士们将大约7000种西文图书带到了北京。17世纪时会士与中国学者合译出了大约380种著作,这些书多为神学著作,但也有一些涉及天文、数学、地理、医药、气象、机械、解剖学、动物学、逻辑以及欧洲政治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论文和专著——费正清《东亚:传统与变迁》

  依据材料并结合课本第9页第一段,概括传教士对当时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

  概念解读:

  耶稣会士:耶稣会成员的统称。耶稣会为天主教修会之一,耶稣会成立不久,即开始向亚洲、非洲、美洲派遣传教士。钦天监:官署名,掌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

  影响:引入西方的某些自然科学技术,丰富了中国的传统进了中的交流与融合;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3.近代:向西方学习

  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方文化迅速传入,中华传统文化收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一时期,西学的传播渠道大大增加。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问管在北京设立。

  接着,清政府又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严复、詹天佑等成为中国第一批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1868年,专门翻译、引进西方书籍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这使近代中国第一个由政府创办的西书翻译机构。

  近代西方文明,如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随着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呼吁革除弊端,提倡“经世致用”;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展开。

  20世纪早期,新文化运动爆发。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抨击封建旧道德、旧文化,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五四爱国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

  层次  派别和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实践活动

  器物  地主阶级抵抗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 编译书籍

  仿制西方战舰

  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

  师夷长技以自强

  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平改良,君主立戊戌变法

  宪

  资产阶级革命派暴力革命,民主共辛亥革命

  和

  思想资产阶级激进

  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两次西学东渐

  明末清初  清末以来

  传播主体  天主教耶稣会教士  新教各会教士

  传播方式  实物示范:语言文字翻译书籍、报刊、学

  校、社团、留学  传播内容天文、历算、数学、  近代西方知识体系

  地理(文艺复兴以来

  (工业文明)

  的知识)

  受传对象士绅、官员各社会阶层影响区域京师、江浙皖赣闽通商口岸—沿海—内地影响程度局部的、区域性全方位、根本性、全局性

  三、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1.对亚洲的影响

  中华文化在吸纳外来文化的同时,也源源不断地向外进行着辐射和传播。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产生了深远影响。早在公元前4世纪一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的广大地区。后来,各国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越南创造出喃字,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后来,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同时期,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促进了各国佛教的发展。

  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朝鲜的政制基本模仿中国。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班田制、租庸调制以及中央集权制,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其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14世纪,中国人不断迁徙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时间中华文化对亚洲的影响

  公元前4世纪-3世纪汉字

  3-5世纪  儒学

  7世纪  唐朝

  14-15世纪  琉球:华侨移居、郑和下西洋

  2.对欧洲的影响

  8世纪,中国的造纸术随着唐朝与大食的军事冲突,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火药在13世纪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土阶层日渐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16世纪到18世纪,在西学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华文化在欧洲也得到传播。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历史、地理以及科技、文学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在欧洲出现了“中国热”。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传播。

  材料一“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材料二1687年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在巴黎印行了《中国哲学家孔子》,书中附有《大学》《中庸》《论语》的拉丁译文。作为首次向欧洲介绍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译本一出版就引起了强烈反响。

  1691年英文译本出版,书名叫《孔子的道德》...孟德斯鸩等著名启蒙运动思想家都伃细研读过此书。当时整个欧洲到处可以听到颂扬中国的声音。

  ——梁真惠《中国儒家学说的译介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

  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课本12页的一、三段,总结中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对待传统文化由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把传统文化说得一团漆黑的文化虚无主义,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封建文化,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一种历史包袱,是拖累时代前进的惰性力量,是应该彻底抛弃的糟粕。一种是死守旧有文化传统的文化保守主义。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

  引导: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坚持取其精华(丰富哲学思想、认为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民惟邦本、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忧患意识等);去其糟粕(迷信、愚昧、专与自我(心灵)、文明与文明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有史以来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但现代性的展开加剧了这些矛盾,冲突日趋紧张,已经成为世界的难题。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仅靠西方现代性的价值是不可能解决这些矛盾、化解这些冲突的。有识之士把眼光转向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利于化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忠恕之道”秉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有利于处理人与人的矛盾冲突;“和而不同”的态度有利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群己合一”之道有利于解决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中华文化中有许多思想理念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冲突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因此,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围绕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让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一起为人类提供所需要的精神指引。什么是体现“中国”的方案?很明显,就是用中华文化的理念智慧,结合中国的实践,提出既合乎中国的具体实际又具有普遍意义的理念。从文明的角度说,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主要文明体系之一,数千年连续发展、博大精深,支撑了中华民族在广大的地域上的众多人口,以高度成熟的文明发育,可持续地在亚洲大地发展壮大,并深刻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它的文明积累与智慧不仅在过去为世界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必能为当今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课堂小结

  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含着丰厚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与道德理念,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曾吸纳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在与外来文化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在吸纳外来文化的同时,中华文化也源源不断地向外进行着辐射和传播。汉字文化圈的形成以及中华文化的西传,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展示出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学设计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相关标签:  历史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2298946647

相关文章

付费复制

付款成功后请在1小时之内完成复制

应付金额: 300


免费复制

1、微信搜索公众号“莲山资源”,点击此处复制

2、关注“莲山资源”公众号回复“验证码”获取

3、将得到的验证码输入下方输入框,确认即可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