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页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三单元第8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教学设计

  【内容范围】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课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三单元第8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教学主题】

  多元文化碰撞与重构——现代移民社会的文化认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理念】

  1.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理念。历史课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通过引领学生对本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使学生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使学生能够从历史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世界发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同时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学会负责,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2.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判断的理念。历史课程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述,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判断中。通过引领学生对本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对历史与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拓宽国际视野。

  3.核心素养的理念。历史课程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育人目标的新要求。通过引领学生对本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简单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对伟大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培养学生具有求真精神、贯通意识和批判思维。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说明、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掌握历史时序,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时空下进行分析的能力;收集、辨析并能运用史料的能力;科学解释历史事物,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发现和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的能力,以达到落实核心素养的目的。

  4.面向世界开放性的理念。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体现国际课程改革新趋势,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对人的发展的新要求。在引领学生对本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学习过程中,为适应信息时代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和发展需求,尽可能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共享和交互功能,使学生进行体验学习,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同时历史教师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评价,使评价具有即时性、互动性、针对性和指导性。

  【教材分析】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属于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三单元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第8课的内容,是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课程《国际制度与社会管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三个模块中的《文化交流与传播》部分,《文化交流与传播》模块由六个学习专题构成,在各专题下的具体内容依据古代、近代、现代时序进行安排,本课属于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这一专题的现代部分,第8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它是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为专题,在前两课了解古代、近代世界各地区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人口迁移对人类文化变迁影响的基础上,对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的学习,了解多元文化的成因之一人口迁移;认识多元文化的碰撞的实质是文化认同,理解多元文化的未来是天下大同,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现代社会出现的一些现实问题,必须对本课设计主题进行有效的学习。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处于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形成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他们充满着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学习目的性强,思维的独立性强、自觉性高,但他们欠缺高一的雄心壮志和高三高考的紧迫感,同时这一阶段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竞争的日益激烈,自身思维意识的发展,比较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因特别注重考虑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发挥其主动作用,引导他们朝着积极、向上、健康的方向发展,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十分关键。为此教师应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师生一道通过选择性必修课《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学习,梳理、欣赏、吸纳不同的文化,使自己的文化更加丰富成熟。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在历史时空框架下把握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改变以往知识中心、单纯记忆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为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十分必要。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现代社会的“移民”状况及现代社会“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现代社会“移民”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理解现代移民社会的文化认同是多元文化碰撞与重构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现代社会的“移民”是人类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基本方式、途径之一,认识到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都为创造人类文化做出了贡献,不同文化之间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加强交流互鉴,促进共同发展。进而扩大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理解,拥有博大胸怀,树立关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

  2.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方法,通过大量的图片史料分析和时空定位,使学生了解多元文化出现的成因,多元文化的实质,多元文化的未来。进而理解多元文化碰撞与重构——现代移民社会的文化认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发展历史思维,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3.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本和搜集的大量历史史料的阅读、分析、研究,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辨别和使用史料的能力,通过时空的定位发展时空观念,通过一个个预设问题的解决,尤其设计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疏通文化认同的“建桥”做法的讨论解决,使学生能够客观评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历史的解释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多元文化碰撞与重构——现代移民社会的文化认同。

  难点:多元文化和文化认同的含义及实质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等

  【课前准备】

  1.明确教学理念,研读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内容、学生学情,确定教学主题课题:多元文化碰撞与重构——现代移民社会的文化认同

  2.布置学生课前预习。①阅读课本内容和教师印发的材料思考:多元文化、文化认同的含义?现代人口迁移简况如何?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演变对人口迁移产生的主要影响有哪些?文化认同的实质是社么?等问题。②自己搜集相关的资料。③教师编印多元文化和文化认同两个名词注解及搜集整理的五组材料:

  料四

  材料五、材料六(略)

  以备课堂组织学生学习、探究时使用。

  3.教师自制PPT作为辅助教学。

  【教学设计思路】

  在以上准备的基础上,仔细分析本课内容和阅读相关书籍,确定本课的核心是现代移民社会的文化认同。包括两个部分,核心部分是:现代社会精英人口迁移多元文化碰撞与重构中如何解决文化认同的问题;其次是:现代社会人口迁移的一个独特问题——难民问题。为此将多元文化碰撞与重构——现代移民社会的文化认同确定为主题,运用课本和搜集的大量史料,引导学生通过对一个个预设问题的解决,了解多元文化的成因之一人口迁移;认识多元文化的碰撞的实质问题是文化认同。其中设计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疏通文化认同的“建桥”做法的讨论解决,使学生能够客观评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理解多元文化的未来是实现天下大同。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升华主题。现代社会人口迁移的一个独特问题——难民问题。依据搜集的四幅图片和课本内容预设四个问题:1、造成难民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2、难民问题的趋势如何?3、面对难民是“建墙”阻隔还是“建桥”沟通呢?4、学生提出解决难民问题的建议和方案。(课外作业)使学生能够面对现实,

  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难题。本课的设计思路表面上看是对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概况的简介,事实上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最终的目的达到确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拓展历史视野,强化历史思维,拓宽国际视野,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课前播放《万马奔腾》——中国二胡与众多西洋乐器的合奏曲,以此营造氛围,烘托气氛。

  (教师)呈现三幅图片:2018年加拿大多元文化节和2019年在北京“鸟巢”举行亚洲文化嘉年华活动,不仅展示各国自己的传统文化精华,而且展示世界其他国家传统文化的精华,呈现出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和谐文化氛围,这就是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又与人口迁移有着密切的关系。导入新课:多元文化碰撞与重构——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呈现图片,引出多元文化的含义,降低学习本课的难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二)新课讲授

  (教师)解释本课涉及的两个名词:“移民”和多元文化。

  “移民”泛指人口迁移。

  多元文化就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在继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基础上,兼收并蓄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形成以本国或本民族文化为主,外来文化为辅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和谐社会氛围。形式上多元,实质上一体(即它寻求的是一个现实的人类共同体),二者缺一不可。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政治诉求、一种教育思想、一种历史观、一种对未来的期许等。

  展示三幅图片:16—20世纪世界人口大迁移示意图、19世纪以前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对比图和跨国公司雇员在全球流动特点的漫画图,并进行简单介绍,导入人口迁移的学习。

  一、多元文化的成因——人口迁移

  (学生)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44页第一、二自然段,完成现代人口迁移状况简表:

  时间流向趋势推动力影响

  二战后50、6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70、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教师)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演变对人口迁移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学生)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劳动力流向的趋势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

  这样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口大规模迁移成为多元文化的成因之一。

  呈现两幅图片:“硅谷”工作的亚裔科技人员图和美国“硅谷”鸟瞰图

  (教师)对此图进行简单介绍:“硅谷”是美国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集结着100多万来自美国和世界各地的高科技精英人才,他们有各自的母语,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文化背景,

  各异的生活习俗,正是多元文化背景和科技精英的会聚使“硅谷”成为创新的高地。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经济全球化促使精英人才大规模迁移,大规模精英人才迁移促使现代移民社会形成,移民社会又具有多元文化并存和互相交融的特质,多元文化并存和碰撞这就我们必须解决现代移民社会文化认同的新课题。

  教学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本内容的阅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完成预设的现代人口迁移状况简表,了解现代社会人口迁移的简况,认识经济全球化是现代社会人口迁移的主要推动力,理解现代社会人口大规模迁移成为多元文化的成因之一。促使学生掌握时空定位,学会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整理、运用史料阐释历史,辨别和使用史料的能力,明了史料对认识历史的重要意义,强化对历史的理解,提高对历史的解释能力。

  二、多元文化的碰撞——文化认同

  (教师)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某一文化或文化群体意义和价值的确认。文化认同的实质是什么?

  材料一

  认同是在不同的文化接触、碰撞和相互比较的场域中,创造出既有民族“自性”又有全人类“共性”的新文化,才能建构起真正的文化认同。历史上,因人口迁移导致不同文化的融合,形成新的文化系统的事例很多,如山东、河南等地的人们闯关东,构建了关东文化;山西、陕西等地的人们走西口,形成西口文化。世界上各种文化整体共存就必然会互相接触、交流,诞生出新的文化形态,把人类文化推向前进。

  ——梁成策的《试论人口迁移流动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思考:材料反映了文化认同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文化创新

  (教师)文化认同既有融合的趋势,也经历着冲突和调适的过程。

  材料二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移民来到北美,他们都带来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也在逐渐地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由于他们长期在一起生活,不同民族的文化也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和融合,再加上互相通婚,终于在这块本来属于印第安人的土地上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美利坚民族,并且共同建设美利坚合众国。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并吸纳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及北美印第安文化的美国“移民文化”一个新的多元的美利坚文化也因此产生。

  ——林成策《试论人口迁移流动对文化变迁对影响》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和材料二思考:

  1、国际人口迁移典型的美国文化认同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2、美国文化认同的表现说明什么?

  (学生)美利坚民族;美利坚合众国;“移民文化”。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三者的顺序思考:美国文化认同的表现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是最深层次的认同。

  材料三

  上海市中国最具移民社会特征的城市。自1843年开埠,100多年来上海从一个长江口小县城逐渐发展为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交流的中心。上海的城市居民来源广泛,除了国内众多省份的移居着外,还有来自其他国家的各界人士。上海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特色的“海派文化”。创新求变的城市精神使上海引领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也使上海走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前列。

  ——普通高中教科书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城市人口流动典型的上海文化认同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学生)形成了“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特色的“海派文化”;创新求变的城市精神。

  (教师)文化认同并非一帆风顺,往往冲突不断,冲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

  国际公寓闹火灾的事例

  一所国际公寓闹火灾,里面住有犹太人、法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犹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险箱,法国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国人则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国人则先背出他的老母亲。

  ——豆丁网《中西文化的差异》

  让一位学生朗读:指导学生思考国际公寓闹火灾的事例说明了什么?

  (学生)各个国家传统文化的不同。

  材料五

  “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众讥评。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其于祸灾也,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差异是很大的,中国封建宗法社会文化的特质是好古、三纲、尊君、节流、夸识、迷信天数等,而西方近代国家社会的文化特质是进化、平等、隆民、开源、亲知、依靠人力等。正是这种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文化的冲突。

  ——严复《论世变之亟》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思考: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

  材料六

  我有一个梦!”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这一时期,白人对黑人的歧视与隔离明显显现。1954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定教育委员会种族隔离的学校违法,以及1955年蒙哥马利市黑人公民的全面罢乘事件,开启了美国民权运动的大幕,60年代初,以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为标志,该运动达到了高潮。这场争取黑人民权的群众斗争,对美国黑人政治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和唤醒黑人更积极地参与政治生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华声论坛》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思考: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反对种族歧视;提出要求权利平等的政治诉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精英人口的大规模迁移,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各个地区文化的接触、交流、碰撞、冲突、融合等创造出既有民族“本性”又有全人类“共性”的新文化,这样循环往复,使世界文化差异逐渐缩小,呈现正真的“地球村”,这是人们向往的美好愿望。但事实并非一帆风顺,有人用过非常的手段进行阻隔即“建墙”,哪我们是“建墙”阻隔呢?还是“建桥”疏通来实现文化认同的良性循环呢?

  (学生)“建桥”

  (教师)怎么“建桥”?教师设计一张图,指导学生前后左右形成多个小组进行讨论,并提醒学生结合政治学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达成共识,派代表在“建桥”的石柱上填写他们“建桥”的做法。根据各组发言的状况,评出小组一、二、三等级优胜奖,成果共享。

  (学生)承认多样性;尊重特殊性;遵循平等的原则;取精去糟;兼收并蓄;交流互鉴;文化自信;包容开放……等等教师补充,坚持破立的原则;择善而从;融合多元文化等等。

  教学设计意图:深化多元文化碰撞与重构——现代移民社会的文化认同主题。运用大量搜集的史料,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史料,了解文化认同的内涵及文化认同的趋势,认识文化认同的实质,理解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尤其通过对学生如何“建桥”实现良性循环文化认同的做法,创设探究学习情境的设计,使学生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传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感悟竞争的压力,体悟唯物史观对全面、客观认识历史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对历史的理解,提高对历史的解释能力。进而扩展国际视野,强化国际理解。

  三、多元文化的未来——天下大同

  (教师)“建桥”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材料七

  央视网消息:

  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 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材料八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呈现图片《我们一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七、八和图片思考:上述材料说明“建桥”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学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所设想的——“大同社会”

  (教师)这就是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正通先生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正是多元文化碰撞与重构的精辟总结。

  教学设计意图:升华多元文化碰撞与重构——现代移民社会的文化认同主题。运用两则典型的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建桥”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水到渠成,使学生得出结论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设想的——“大同社会”,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升华主题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发展历史思维,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教师)呈现三幅图片: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难民图、难民赴欧危险路图、叙利亚男童惨死海边图、特朗普再逼国会砸50亿美元“建墙”阻隔难民图,引出“难民”——现代社会移民的一个独特问题。

  (学生)指导学生阅读课本45页到47页的相关内容解决:

  1、造成难民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2、难民问题的趋势如何?

  战争、灾难、贫困等造成难民问题的出现;、难民问题的趋势逐年增加。

  3、面对难民是“建墙”阻隔还是“建桥”沟通呢?

  “建桥”。

  ((教师)怎么“建桥”?请同学们提出解决难民问题的建议和方案。作为课后作业,课后完成。

  课后作业:(任选三选二题)

  1、用思维导图总结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的核心内容。

  2、面对日益严重的难民问题,请你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和方案。

  3、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熔炉”;也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拼盘”。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观点?说说你的看法。

  【教学评价设计】

  本堂课依据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学生在阶段学习完成后所达到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前提下,采取自我反思,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评出二、三、一、四组分别为一、二、三等及优胜奖。

  【教学反思】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新教材在本课子目的设置上欠缺明确的文化认同的子目;多元文化、文化认同等名词的含义难度较大;与本课多元文化等相关的一些问题基本是学术争论或正在研究的重点问题,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典型史料获取难度太大;新教材在课后仅设计探究与拓展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和学习拓展,且难度较大等,虽然自我感觉本课立意较高,并实现了政治、地理与历史学科较为完美的结合。但深感在教学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任重而道远。

  (2)未来解决的思路:应在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或史料阅读上将多元文化、文化认同等名词作相应的解释;并将本课与多元文化等相关的一些学术争论或正在研究的重点问题有所呈现;新教材在课后应设基础性的选择练习题和探究、拓展两类,使学生学习、探讨历史知识有个梯度层次,步步深入,循序渐进,同时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逐步培养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面对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典型史料获取难度过大;建议课后增加两个栏目——典型史料集锦(资料包)和推荐书目的网站,供师生共同阅读和查找,以便理解、升华主题。

  【板书设计】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三单元第8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教学设计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相关标签:  历史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openresty

相关文章

付费复制

付款成功后请在1小时之内完成复制

应付金额: 300


免费复制

1、微信搜索公众号“莲山资源”,点击此处复制

2、关注“莲山资源”公众号回复“验证码”获取

3、将得到的验证码输入下方输入框,确认即可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