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 > 高中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一单元第1课教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2-05-18
点击量:3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一单元第1课教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学习目标导航]
课 标 解 读
1.了解先秦到秦朝政治体制的发展历程,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进步性。
2.梳理古代中国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古代中央行政体制变迁的基本规律。
3.从“唯物史观”角度辩证评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坚持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正确认识政治文某某的演进。
4.从“时空观念”角度厘清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层级的变化,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督抚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巩固的深远影响。
时 空 坐 标
知识点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
(1)夏某某
①国家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②王位传承: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商朝
①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
②管理机构: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2.西周政治制度
(1)内容
体制核心
周某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
分封对象
与周某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
等级关系
周某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
继承原则
周某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权利义务
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某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2)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3.原始民主传统
(1)特点: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2)表现: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
(3)影响: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有一定影响。
知识点二 秦朝的政治制度
1.背景: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
2.内容
(1)皇帝制度: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2)中央机构:三公九卿
①职责
丞相
百官之长,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
太尉
最高武官,掌军事
御史大夫
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
九卿
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下设若干部门
②特点: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3)地方制度:郡县制
①秦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
②郡下设县或道,根据户数的多少,置县令(长)、县丞、县尉。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4)文书邮传: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知识点三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行政制度
(1)汉朝
①汉初:汉承秦某某,中央行政制度仍为三公九卿制。
②汉武帝时:为了加强集权,设立中朝,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③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
④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2)隋唐
①三省六部
名称
职能
三省
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
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与尚书仆射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在政事堂共同议政
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②意义: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
(3)宋朝
①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
②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管财政大权。
(4)元朝: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
(5)明朝
①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秦汉以来绵延1 000多年的宰相制度终结。
②废宰相后设立内阁,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6)清朝:设立军机处
①设立:清朝雍正帝。
②职能: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
③地位: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2.地方行政体制
(1)两汉
①西汉:郡国并行制度
郡县
郡设太守,下设郡尉、郡丞,分别协掌军事、行政。太守选用属吏,分曹某某,各曹某某分管具体事务
郡下设县,县设令或长,其下有县丞、县尉及分曹某某
封某某
汉初地方行政制度中还包括王国和侯某某。景某某、武某某,诸侯某某的权力被不断削弱
②东汉: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2)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
(3)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
(4)唐朝
①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②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5)宋朝:宋朝分为州(府、军、监)XX县二级,后又改道为路,从而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
(6)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7)明清:省、府、县三级制
①明初废行中书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
②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③清承明某某,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王位世袭制
王位世袭制是国家王位由一个家族世代承袭的制度,是继“禅让制”之后出现的一种政治制度,继承方式主要是父死子继,有时兄终弟及。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
学者王家范某某“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某某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
由此可见这一创造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提示: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关系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1)君主专制:一种决策方式,其特征是个人专断独裁,强调君主个人权力的至高无上,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某某,地方受命于某某。
唯物史观——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体制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井田制开始走向瓦解,而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分封制、宗法制开始崩溃。小农经济的出现、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等都迫切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保障,因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就符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
中外朝制度
唐朝中书省与元朝中书省的区别
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三省之一,掌握决策权,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领导六部,行使宰相职权,唐朝的中央行政机构是尚书省。
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趋势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解读:该图为莫高窟156窟壁画,是张议潮被敕封为节度使后统军出行的写照,张议潮位居中心,威武雄壮,画面相互联系,完美统一。唐朝设置节度使目的在于借助藩镇XX叛乱,后因节度使权力不断扩大,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成为导致唐朝混乱乃至灭亡的根源之一。
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的演进
■情境探究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1.获取信息 秦朝中枢机构及权力
材料一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朝中央行政制度的特点。
提示:(1)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制度:“三公”分工严密,各司其职而又互相牵制,最终大权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某某、郎中令、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室服务的。
2.论证观点 唐朝政治体制的创新
材料二 唐朝中央政府的一大特色为“三省分工”,三省权力互相制约。不论唐太宗如何的开明,他的政府无可避免为一种专制体制,只不过因为儒教的纪律,促使当今天子在内部制造了些许监督方式来警惕他本身XXXXXXXXXX它代表着皇帝之意志力,乃是一种人身上的品德,而非组织结构上之力量。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有学者认为三省分工并没有改变“专制体制”,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
提示: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唐朝三省分工并未改变“专制体制”,因为尽管三省之间互相制约,但它们都共同对皇帝负责,没有改变皇帝大权独揽的本质,某个皇帝的优秀品德不能改变组织结构的固定性,因此三省分工并没有改变“专制体制”的本质。
■素养形成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汉唐以来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
1.皇权加强。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发展演变。
2.内外转化。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3.由实变虚。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任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4.相权分化。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了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
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1.积极作用
(1)政治: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创造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抵御外来侵略。
(2)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3)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防止分裂割据;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某某。
2.消极影响
(1)经济:封建社会末期,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2)政治: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使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人身自由;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
(3)思想文化: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严重阻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演进
■情境探究XXXXX
1.获取信息 西周分封制度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XXXXXXXXXX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XXXXXXXXXX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某某《万古江河:中国历史
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提示:机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积极作用: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
2.论证观点 元朝的行省制
材料二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某某相、平章、右丞、左某某、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XXXXXXXXXX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某某,然后借行省集权于某某。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某某《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提取材料二信息,简要论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这一观点。
提示: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元朝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中央寄部分权力于某某,借行省集权中央;部分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充分发挥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作用,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因此可以认为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素养形成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的异同
项目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不同点
盛行时代
西周
几乎整个封建时代
元朝
前提
周王室势力强大
国家大一统
基础
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打破血缘关系,以地域关系为基础
和中央政府的关系
诸侯某某相对独立于某某政府,权力、地位可以世袭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作用
和影
响
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其分裂势力不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相同点
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在一定时期内都产生过积极作用;对后世王朝产生过重大影响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层级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强化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地方行政体制是中央行政体制的延伸,地方行政层级调整大多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
2.在沿袭中变革是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流,后代对前代地方行政体制大多沿袭,并辅以一定的变革。
3.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县作为基层行政机构,长期保持稳定。郡、州、道、府、路等则变化较大,直到行省制确立后才趋于稳定。
1.右图为“封”字在甲骨文、金文中的写法,其形似植树于土堆之上,其本义为培土植树,后引申为堆、冢之义。这反映了分封制的内容之一是( )
A.授爵 B.授官 C.授土 D.授民
C [周代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根据材料“植树于土堆之上”可知,材料未涉及爵位,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培土植树”可知有设置新政权的含义不是官职,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培土植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有授土建立新政权的含义,故C项正确;材料“植树于土堆之上”表明不是授予人民,故D项错误。]
2.有学者认为,商代的方某某,大部分是由各个早期定居点和族群演化而来,其叛服取决于商王实力的强弱。而西周的诸侯某某大部分是由周王室所建立,其权力直接来自周某某的授予。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商王对方某某的管控受到很大限制
B.商代方某某和西周诸侯某某建立方式不同
C.周王室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西周的君臣统属关系较商朝更为稳定
D [根据材料可知,商代方某某的叛服取决于商王实力的强弱,而西周诸侯某某权力来源于周某某,这说明西周的君臣统属关系较商朝更为稳定,D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商王对方某某管控能力有限,而非受到很大限制,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3.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下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 )
官员
职能
奉常
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
典客
主管少数民族及其外交事务
宗某某
主管皇室事务
治粟内史
主管国家财政
少府
主管皇室财政
A.充分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
B.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
C.官员职责明确,互相牵制
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B [秦朝的中央官制中,奉常主管宗庙礼仪,宗某某主管皇室事务,这些职务既是皇室事务,同时也是国家官职,故选B项;仅从表中秦朝的中央官制设置无法体现皇权至高无上,排除A项;“秦朝的中央官制”官员职责分明,没有明确的权力制衡内容,排除C项;仅从表中“九卿部分官员职能”不能体现政府的办事效率如何,排除D项。]
4.元朝地方设行中书省,在划区时突破以山川地理自然环境划分疆界的故套,将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便于简化行政区划层级
B.为了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
D.抑制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D [材料表明元朝的行省划界人为地打破自然区域之间的山川之险,实行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使山川之险消解,使割据的地理基础丧失,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简化行政区划层级,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行政效率的问题,排除B项;元朝行省划界的做法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
5.中国古代一级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后期的道、宋代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清的省的变迁,不同时期变化较大。这反映出( )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地方行政监察体制日益完善
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不断扩大
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趋于合理
A [由材料可知,从秦汉到明清一级行政区变化较大,呈现出不稳定性,即中央为维护统治不断对一级行政区划进行调整,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行政监察体制日益完善、地方行政机构权力不断扩大和中央与地方的分权趋于合理,B、C、D三项均错误。]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到全国各地。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太祖自诛胡汪之后,遂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布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故解缙与胡广诸人,皆以讲读入阁办事,杨文定亦但以太常少卿入。不兼部臣,亦无散官。故其权甚轻。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后三杨在阁既久,渐兼尚书,其后散官加至保某某,虽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矣。
——[明]何某某《四友斋丛说》卷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皇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该制度与以前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什么主要区别?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内阁逐渐“势重”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内阁阁臣是否真的“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
[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一“秦”和题目中“地方”可以解答制度。区别从中央集权、官员任免等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XXXXXXXXXX其势不得不重”等信息概括;第二小问,联系“内侍机构”解答。
[答案] (1)制度:郡县制。
区别: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官员由中央任免并向中央政府负责。
(2)主要原因:有了“票旨”权(票拟权)。
分析:不是。内阁是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并没有宰相的地位和权力。(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一单元第1课教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文章
付费复制
付款成功后请在1小时之内完成复制
应付金额: 300 元
免费复制
1、微信搜索公众号“莲山资源”,点击此处复制
2、关注“莲山资源”公众号回复“验证码”获取
3、将得到的验证码输入下方输入框,确认即可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