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知识清单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记叙文阅读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记叙文阅读的要求是:“要能够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欣赏文化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记叙文阅读一般有如下考虑:
1.内容理解和概括
2.理解情感
3.句段作用
4.词句理解
5.人物形象概括和分析
6.写法分析
7.赏析语言
8文章标题的理解
9.立足于文章某个角度的拓展探究
记叙文知识清单
一、记叙文的要素
一篇完整的记叙文必须具备六大基本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羚羊木雕》一文,时间——晚上,地点——“我”的家里;人物——“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万芳妈;起因——“我”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友万芳;经过——在爸妈逼迫下,“我”向万芳索回羚羊木雕;结果一一好友万芳为了不使“我”为难,主动把羚羊水雕还给了“我”。
二、叙述方式及作用
1.顺叙:按人物经历或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所进行的叙述。如莫怀戚的《散步》,以时间为顺序记叙了祖孙三代人散步的情景。作用: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提到前面叙述,然后再顺叙前面发生的事。如朱自清的《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中间描绘背影,结尾再现背影,采用了倒叙手法。作用: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使情节曲折;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内容对比鲜明,突出中心。
3.插叙:在叙述主要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中断了原来的叙述而插进另一段有关内容的叙述,这段插入的叙述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如《羚羊木雕》回顾“我”和万芳真挚的友情,采用的就是插叙手法。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文章内容充实,结构紧凑;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使读者感到有张有弛,活泼轻松。
4.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如《智取生辰纲》第12自然段,打破谜底说根由,枣客原是晁盖、吴用等七条好汉,属于补叙笔法。作用: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三、记叙线索及作用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联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记叙文的线索可以是以下几个方面:(1)核心人物,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闻一多先生的言行为线索;(2)核心事物,如《羚羊术雕》一文围绕羚羊木雕叙述事件;(3)核心事件,如《智取生辰纲》的线索就是智取生辰纲;(4)时间,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按时间顺序展开叙事;(5)地点,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以鲁达的行踪为线索,构成了“问——救——打——走”的完整的情节结构。(6)作者的情感,如魏巍的《我的老师》存在一条感情线:同忆——依恋——思念。
作用: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四、记叙的人称
记叙的人称,包括第一人称(我、我们),即“我”称;第二人称(你、你们),即“你”称;第三人称(他、他们她、她们),即“他”称,文中直接以某人的名字进行叙事,也属于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它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二人称常出现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文章中,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地出现跌宕起伏之美。使文章呈现出情感的跌宕起伏。
运用第三人称叙述的长处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较自由、灵活,能把人和事直接展现在读者眼前,因此第三人称写法被称为“全知全能写法”。
五、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1.记叙:把人物或事件的概貌介绍给读者,把分散的场景或事件的片段贯穿起来,让读者对事件的全貌和发展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2.描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做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刻画。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
(1)环境描写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描写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以及渲染气氛等都有不少的作用。
(2)人物描写
按描写内容分为: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
①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恋、服饰的描写。
②语言描写: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作用:能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
③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④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⑤神态描写:就是指描写人物脸部的细微的表情和姿态。
五种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或推动情节发展;或揭示文章主题。
按描写角度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常用的肖像描写,它不只在于勾画出人物的外部面貌,而是为了以“形”来传“神”,揭示人物的性格特性。
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的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写出未登场人物的性格。
如《背影》一文对“父亲买橘子”的动作描写属于正面描写,写“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属于侧面描写,正侧面描写结合,把父亲的爱子深情描写得淋漓尽致。
3.议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作用: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方式;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作用:抒发作者……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六、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2.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
3.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4.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6.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作用是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
7.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8.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为主,情感是含蓄地“寓”在里面的。侧重于寓字上。没有刻意的“借”意,只是在描写景物中自然地渗透了作者的情感。
9.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瓦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0.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个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二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11.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使立意深刻。
七、结构手法及其作用
1.伏笔照应:伏笔是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出提示或暗示,从而使人物的出现、事件的突然发生,显得自然、合理,读者易于理解。照应是指对前面所写的有关事实作必要的回应,可以显示文章情节的连续性和布局严谨,内在联系显得更为紧密,能及时唤起读者的联想和回味,有助于中心思想的表达。
2.衔接过渡:是文章内容转换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段落与段落、层次与层次之间衔接的一种常见的形式。它像桥梁一样,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可以使行文自然、语气连贯、脉络清晰、结构严谨,而且有助于表现主题思想。
3.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使文章张弛有度,情节曲折,吸引读者。
4.铺垫: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进行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主要作用是起烘托作用,推动情节,突出人物等等。
5.详略:根据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决定的,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是主要内容,要详写;关系不密切的是次要内容,要略写。详略得当,使文章错落有致,突出人物形象特征;笔法富于变化,重点突出,体现主题思想。
八、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或情景的一种修辞方法。作用: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作用: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作用: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4.对偶: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排列在一起。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5.排比:把三项或三项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气一致的几个短语或句子排列在-起,就构成了排比。作用:增强语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6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作用: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7.反问:只问不答。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作用:加强语气,引发读者思考。
8.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 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度。
9.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10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作用:强调、突出,使好的更好,坏的更坏。
11.呼告:写文章时,对着不在面前的人直接呼唤,并且和他说起话来的修饰手法。作用: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知识清单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WORD文档
相关标签:  阅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openresty